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链接->网友文章

登陆中国与世界大同之梦

作者:蔡安成

前言

19 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经典小说《月球之旅》,开创了人类登月之梦,当 1969 年 7 月 21 日由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踏上人类第一个脚印时,人类登月之梦终于圆满实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胜利与成功,标志着实现了孙中山等爱国者在 19 世纪中国国运最低迷时所造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其实人类登月、中国复兴、以至今天人类所有文明都是由无变有、是由梦想变成现实,所以梦想是改变个人、民族、以至世界命运前途的重要关键。

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验证了任何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可以凭着发展与改革去摆脱苦难黑暗,步向光明富强。而现今国际间的贫富差距扩大、以至第三世界国家苦难黑暗问题严重,这不仅显示了 21 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和谐、不平等、不公义,还讽刺了今天人类高度先进文明的缺失不足。

我所造的“登陆中国与世界大同之梦”,就是梦想通过推行登陆中国计划,来启发和孕育参加计划学生或人道博爱人才的革新创意和突破精神,对改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发展与改革作贡献,还希望成立“世界大同研究院”,通过中外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促进和优化全球一体化在教育、经济、政法、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和谐、平等、公义路向,以追求一个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愿景。

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但在全球化、以至数字技术革命的今天,高等院校之间的“大合”(即战略合作)对高等教育的优良素质所产生的意义比起“大师”更加重要。我认为古代的高等教育的美丽“图画”是由像孔子等大师所绘出,到了梅贻琦校长的年代,高等教育的美丽“图画”是由凝聚众多大师在大学一起合力创造,而今天的高等教育的美丽“图画”应该是由高等院校之间的“大合”,通过协同合作来产生。梦想中的“登陆中国计划”便是希望港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高等院校,能扮演成一“国家与国际教育交流基地”,让区域内的高等院校之间通过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来绘画出一幅高等教育的更辉煌壮丽、更宏大精彩之“大合”图画,甚至让不久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所连接的不只是三个城市—而是全世界!

登陆中国之梦

1944 年 6 月 6 日美英加三国盟军,选择位于法国的西北部诺曼底的五个滩(即剑滩、朱诺滩、金滩、奥马哈滩和犹他滩)来实现照亮起黑暗欧洲大陆、以至影响二战关键大局的“诺曼底登陆”,美英加三国的先贤在当天的伟大付出和贡献,应该得到举世的铭记和敬仰,甚至他们的使命精神也应该要延续下去。

尽管二战的悲惨黑暗已成了过去历史,在二战结束了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要享有愉快光明的生活对许多人(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而言,仍然是一种奢望。无论今天人类文明的如何突破进步,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众多人民的苦难黑暗生活变化不大,他们仍旧要面对自然灾难、环境问题、能源短缺、粮食不足、疫症横行、贫穷落后、种族仇恨、教派冲突、经济不振、跨国犯罪、腐败暴政、悪风陋习、以至其它许多不平等、不公义、甚至不文明的问题(参见附录一)。

不少人士质疑单纯通过以财政或一般物质方式援助予第三世界国家的成效,其中包括丹比萨·莫约(Dambisa Moyo),在她所著的《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中,便直言了过去半个世纪对非洲灭贫事业的一万亿美元援助所起的作用不大。相信你们也会有同感,短期狭窄的人道援助对千苍万孔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就有如向病入膏肓、垂死挣扎的病人送上止痛药,结果只有治标不治本,这意味着只有通过长远发展与改革的“大手术”,才可以真正彻底根治第三世界国家的苦难黒暗。

所以今天我的“登陆中国之梦”,就是倡议一项“登陆中国计划”(英文名称: Landings on China),以呼吁美英加三国大学生,去延续他们先贤在“诺曼底登陆”照亮起黑暗欧洲大陆的伟业精神,去“再来一次”照亮第三世界的苦难黒暗,通过来华往港澳珠三角区域的“登陆”,进行短期游学考察学习,以启发和激励美英加三国大学生,对改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发展与改革、以至为迈向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

为何中国作为“登陆”目的地?

相信会有人问: 如果要延续“诺曼底登陆”的使命精神,世界国家众多,为何偏偏要选择中国作为登陆目的地?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标志着中国近代的苦难黑暗时代告终,但正如《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仁义精神,相信中华民族不会甘于一己单独的民族复兴,因为世界还有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还生活在苦难黑暗中,故此中华民族的“真正”伟大复兴,是意味着中国必须利用本身复兴的成功经验,来协助弱势国家同样一起走上民族兴盛之路。所以“登陆中国计划”的重大意义,就是要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作活生生“教材”,来启发和激励计划参加者或学生对改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的发展与改革。

正如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梁山聚义传奇,期望“登陆中国计划”也会演绎成另一吸引优秀公益贤才或“英雄好汉”来华学习兼“聚义”,以研习交流如何照亮当今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苦难黑暗的妙法,通过短期或长期的有关学习,以启发和激励他们对改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的发展与改革、以至为迈向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让中华大地(尤其是港澳珠三角区域)成为国际公益贤才提供一个现代的“梁山”聚义枢纽基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的一句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伟大哲学家与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以国为家”和“世界大同”之仁德博爱的儒家思想,不少学者都同意,他的主张造就了二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和谐共融与文化互通共容,所以也希望他的儒家思想主张能纳入计划的学习内容,藉此让美英加三国或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和谐共融的中华文明与孔孟儒家的仁义博爱思想,甚至有助实现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此外,也期望通过计划的中外教育交流,不仅让中国更多地了解世界,甚至促进中国改革开放更成功、中华文明更进步、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如何去实践“登陆”中国?

梦想位于港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高等院校会扮演成一“国家与国际教育交流基地”,通过高等院校与有关机构之间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为参加“登陆中国计划”学生提供短期游学考察课程,期望以上的学习经历都能获得参加计划学生的原校授予学分或承认相关资格。

短期游学考察课程包括以下两部分学习机会:

一、通识教育短期课程,以促进跨学科学习,扩宽视野眼界、培养多角度思维及批判性思考,以了解中华文明。

二、游学考察,以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最新发展和成就。

人道博爱精神教育和领导才能培养会适当地纳入计划的游学考察短期课程,希望藉此启发和激励参加学生对改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发展与改革、以至追求一个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

“国家与国际教育交流基地”具有以下意义:

一、地理区域的意义: 由港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高等院校组成的“超巨型校园”

二、教育元素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成长、志趣上的需要满足、学生校际流动、中外高校的多元战略合作

三、理想愿景的意义: 照亮第三世界的苦难黒暗、以至追求“世界大同”的使命理想

希望仿效欧洲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与“欧洲高等教育区”推行高校交流合作措施(参见附录二),计划所提倡的“国家与国际教育交流基地”能体现“广阔校园”视野与“学生需要”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一个跨校、甚至跨境的“超巨型校园”,通过具灵活弹性的校际学生流动安排和学分(或学习经历)在校际相互承认或转移,为参加计划学生提供多元化短期游学考察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他们在学习、成长、志趣上的需要,最终成功启发和激励他们为照亮第三世界的苦难黒暗、以至为“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

“登陆中国”的远景底气何在?

“登陆中国计划”初期主要是针对来自美英加三国的参加计划学生,也期望在适当时计划能接纳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学生参与。除寻找企业财政赞助“登陆中国计划”之外,也希望能以附属于现有的教育基金会或具教育背景的财务组织框架下,成立一“登陆中国计划基金”作为以下各项目的主要财政经费来源:

一、计划的组织行政与推行运作;

二、开设“登陆中国计划艾森豪威尔威尔奖学金” (参见附录三),以资助合适理想的学生参加计划;三、进行有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与改革、以至为“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的研究计划和事务。

梦想计划能争取中美英加四国相互认可学生在参加计划中的学习经历和所获得的相关学分或资格,甚至开拓一套仿效“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适用于中外、以至世界多国的学分转移系统,让“登陆中国计划”迈向全球化,并接受世界不同国家学生的参与。此外,也期望计划促进港澳珠三角区域高等院校之间的“大合”,通过协同合作来形成“国家与国际教育交流基地”,并且在适当成熟时计划也包括提供长期课程,而“国家与国际教育交流基地”甚至可扩展至京津冀、长三角等其它区域,以进一步形成“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 (参见附录四)。

世界大同之梦

还有一有个大胆梦想,这就是成立“世界大同研究院”(One World Institute),通过中外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促进和优化全球一体化在教育、经济、政法、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和谐、平等、公义路向,为迈向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期望这研究院的其中主要研究项目,会包括研究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建构全球教育系统与全球学分转移系统的可行性,甚至筹划起草和持续长期发展“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公约”(参见附录五)。

“万物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是解释所有自然界力量的一套大一统物理学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未能成功完成的学术研究项目,这对当今许多包括加来道雄(Michio Kaku)教授等在内的物理学家而言,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科学研究使命。寄望所建议成立的“世界大同研究院”,能够本着物理学家研究“万物理论”的大一统精神,为促进和优化具有和谐、平等、公义的全球一体化付出努力。

结语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和首位西方教育思想家,他肯定了公义作为教育的基本使命意义之一。不约而同,作为我国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综合以上中西方对高等教育(或所有教育事业)的经典思想,便可看得到教育的其中一大要义,便是要孕育培养祟高的品德,以彰显维护社会、以至世界的公义。“登陆中国计划”的照亮第三世界的苦难黒暗、以至追求“世界大同”的使命理想,正好是要去孕育培养这祟高品德,好让美英加三国的参加计划的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为彰显维护社会、以至世界的公义作出更大贡献。文天祥曾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同样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乎长短,而是在乎是否光辉灿烂,相信这样的人生观,也对大学教育使命起着启发意义,盼望中外大学或高等院校愿意支持我登陆中国与世界大同之梦,并为追求世界大同理想愿景和照世界苦难黑暗作出贡献,甚至因此而成为一所光辉灿烂的伟大学府。

1964年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可恒久适用于中外,法国人顾拜旦便是用了这概念,于19世纪末提出仿效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来恢复举办现代奥运会,他的主张受到举世支持,而奥运会亦成功至今举办了超过一世纪。寄望我所建议的“登陆中国计划”,也同样能成功把七十多年前的“诺曼底登陆”光辉再次燃点起来,去继续不断照亮第三世界的苦难黒暗,甚至为步向“世界大同”的理想大道作探索引路。 同期毛泽东亦曾提出“洋为中用”,这概念现实地反映了当时上世60年代中国还是底子薄弱和百废待兴,有需要参考其它国家的先进治理之道,来作自我变革改善,但时至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且顺利歩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所以“登陆中国计划”的理念定位为“中为世用”,深信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连同和谐中华文化可供包括第三世界的其它国家借镜。

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因创作小说《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而获得 1958 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小说于 1965 年改编拍成了同名经典电影。1969 年举世目睹在月球上出现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历史性的人类登月也可当作为一部改编自经典小说《月球之旅》的“电影”。期求我“登陆中国与世界大同之梦”就像一个有如《日瓦戈医生》和《月球之旅》的精彩小说故事,能够顺利成为一部得到改编制作和成功上映的“电影”,甚至有幸赢得普世的肯定和历史的嘉许。

附录一: 苦难黑暗的第三世界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和掌握全球化生产营运的优势,把危险最高和污染性最甚的生产工序,转移到贫穷落后和欠缺环保监管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这局面如不改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便只成为发达国家独有的“専利”,永远不能够在全球层面上实现!

当现今人类面对着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的同时,全球化下的经济环境也不见得很健康,上个世纪形成的全球化历程,丝毫没有改善第三世界人民的苦难黑暗生活,甚至相反造成了更加多对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不平等和不公义的现象,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们还是风采依然、虐害众生。严峻的世界性贫富悬殊是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其中主要特色,约占15%世界人口的发达国家却拥有近80%的全世界财富,并垄断了世上最优良素质的人力资本和资源要素。从咖啡农所遇到的农产品不公平贸易,到制造业工人的不合理、不人道待遇等等一系列的惨况,都反映了富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生产营运和商贸机会,对贫穷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展开了贪婪剥削。此外,第三世界国家的无数病人,也因负担不起由发达国家以垄断专利生产的昂贵医疗药物而失救死亡。

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多年来要面对自然灾难、环境问题、能源短缺、粮食不足、疫症横行、贫穷落后、种族仇恨、教派冲突、经济不振、跨国犯罪、腐败暴政、悪风陋习、以至其它许多不平等、不公义、甚至不文明的问题,尽管以上一部分的“苦难黑暗”问题可能并非人类的力量所能操控或造成,然而它们的出现或存在,绝大分部都是因为人为故意地,去违反或羞辱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弱势不幸人民所享有人类基本的尊严和权利所引致,这同时也讽刺着高度先进的人类文明对不平等与不公义的无能为力。

虽然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问题带来了曙光,但联合国近期有关报告中遗憾承认,在欠缺国际社会的积极投入参与下,迈向实现“目标”的进展速度仍然缓慢。

附录二: 欧洲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

欧洲奉行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和推行学生交换或区域流动已超过三十多年,当中包括著名的“欧盟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2010 年欧洲更进一步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宣告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鼓励区内高校交流合作,并在区内全面开展“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让欧洲多国不同的教育体制相互衔接整合、学分或学习经历相互承认肯定,这不仅标志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历程迈向一新纪元,还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以下教育政策的新课题: 把欧洲以外国家(包括美国)的教育制度衔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体制;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镜蓝本,去探索如何建构全球教育系统和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

附录三: 登陆中国计划艾森豪威尔奖学金

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已成立了超过七十多年, 其成立主要目的是纪念与弘扬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伟大不凡的一生,并且促进社会公民教育,这正好配合“登陆中国计划”的宗旨-即启发和孕育参加计划学生的革新创意和突破精神,来促进世界进步-尤其是争取对改善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发展与改革、以至追求一个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理想愿景作出贡献,所以希望“艾森豪威尔威尔基金会”能成为“登陆中国计划”的其中一个主办单位,甚至推出“登陆中国计划艾森豪威尔奖学金”,以资助合适理想的学生参加计划。

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二战时领导“诺曼底登陆”的美英加盟军总司令,“登陆中国计划艾森豪威尔奖学金”不仅为了纪念他对二战的不朽贡献,甚至也借此作为一重要战略诱因,去促进计划在美英加三国开展有关推广和筹款活动。

附录四: 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

所提倡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组成的“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是实现世界教育一体化与全球教育系统的首要关键战略举措,它会扮演成具凝聚性、整合性、跨境性的高等教育“超巨型校园”,以促进两岸四地、以至中外高校的多元战略合作,和鼓励学生朝向“三维枢纽系统”灵活自由的校际流动,为真正满足他们在学习、成长、志趣上的需要,以至衔接统一世界不同教育体制,和形成全球教育系统作出贡献。

“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三维”意义:

一、地理区域的三维: 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组成的“超巨型校园”

二、教育元素的三维: 学生在学习、成长、志趣上的需要满足、学生校际流动、中外高校的多元战略合作

三、理想愿景的三维: 以和谐共享、平等共予、公义共守为本的“世界大同”

当今 21 世纪高等教育应该对高等教育校园有更广阔的理解和定位,并要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我个人认为所谓“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是指通过高等教育的最佳合作,和学生最佳校际流动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成长、志趣上获得最佳的需要满足。希望所提倡的“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能体现这些“广阔校园”视野与“学生需要”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一个跨校、甚至跨境的“超巨型校园”,通过具灵活弹性的校际学生流动安排和学分(或学习经历)在校际相互承认或转移,为参加“登陆中国计划”的中外学生提供多元化长期和包括游学的短期学习机会,以满足学生在学习、成长、志趣上的需要,甚至因此促进两岸四地与世界不同教育体制的衔接统一。

附录五: 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公约

梦想一项名为“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公约”的国际政法协议文件能成功缔结,通过一套仿效“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适用于中外、以至世界多国的“全球学分转移系统”。这公约的主要意义包括:

一、 作为高校合作的“润滑剂”,来促进与加强“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所开展的校际学生流动安排

和学分(或学习经历)相互承认或转移。

二、 为促进两岸四地与世界不同教育体制的衔接统一、以至为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奠定重要基础。

此外,更展望“迈向世界教育一体化公约”也有利于形成全球教育系统,并可加强“三维国家与全球教育枢纽系统”、以至全球层面的校际学生流动。

2016 年 6 月 6 日

蔡安成简历

蔡安成(Jim Choi)早年修读美术设计及任职香港大学技术员,90 年代初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和硕士后开始中学教师工作,2004 年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修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香港与内地高等院校战略伙伴关系和欧洲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曾就教育交流合作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发表学术论文,还在校内发表人道主义和爱国教育演讲。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澳门理工学院,现为香港高中教师,并在珠海海源教育担任特约项目主任。

部分发表文章:

蔡安成,《教育规模经济与教育交流合作》,《教育曙光》,香港:香港教师会,2000 年 11 月,第 42 期。
CHOI On-shing, “Europe 1950-2000: A Story of 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the paper for presentation in the HKIEd’s International Forum 2001 on Education Reform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for the Future (14-16 February, 2001).
蔡安成,《学校策略伙伴关系:一个矩阵模式》,2001 年 5 月 22-24 日香港中文大学“携手更生校园”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
蔡安成,《欧盟 Erasmus 计划》,《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 月,第 22 期。(本文在“2002 年全国高校教师文科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蔡安成,《欧洲 1950-2000: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之发展经验》,《京港学术交流》,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2003 年 3 月,第 57 期。
蔡安成,《“爱”中国:动机为本的情感教育》,《香港教育系列五—青少年成长的价值教育》,香港:三联书店,2004 年。
CHOI On-shing, “Rules of the Game for Teachers to `Dance’ Together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CET World Assembly 2004 in Hong Kong (13-17 July, 2004).
蔡安成、曲恒昌,《欧共体的高教一体化历程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第 25 期。
蔡安成,《珠三角区域教育整合与校通识教育基地》,澳门经济学会学报《澳门经济》,澳门:澳门经济学会学,2011 年 4 月,第 30 期。